开思视点

我看微软市值超越苹果

上海开思   2021-12-01


以下文章来源于重剑微观 ,作者重剑微观


深耕港股·价值投资·长期回报

图片


2021年10月29日,微软超过苹果重夺世界第一市值公司宝座。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两者就是美国科技公司的瑜亮,暗暗较劲了几十年,到现在依然是两大顶尖高手华山论剑。


苹果十年前失去乔布斯,而比尔盖茨也早已淡出微软的管理,不管有无伟大的创始人掌舵,两家公司都发展得很好。


苹果是过去十多年最耀眼的科技公司,长年稳居市值第一的宝座可以理解,毕竟是它开创了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时代。


但微软相对而言,要低调得多。再往前数十年,2000年左右的微软那才是风光无限,是最多话题的公司。


但就是被一般大众渐渐淡忘的这家科技巨头在市值上却完成了对苹果的超越。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是几乎所有人都不会预料到的结果。


毕竟这依然是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依然是智能手机的时代,苹果的竞争优势依然无人可以撼动。


我对微软没有太多的研究,大概知道它主要是凭借智能云、to B端业务的成功转型获得如今的市值的。


也就是如果微软还只是20年前的微软,主要靠卖windows、office的话,它的市值要比现在小得多,不要说争第一,能不能留在前20都难说。


但微软成功实现了业务延伸和拓展。这到底是运气还是实力?肯定有运气的充分,世界上没有必然的事情。


我在这里谈谈我对实力的理解。微软在整个转型中,它作为世界最大软件公司的基本盘一直还在。windows、office依然装在绝大部分PC上。移动互联网时代,虽然PC没那么重要了但是销量并没有下降,每个家庭、每个办公桌还是会摆上一台电脑的。


也就是说,它的大本营在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的剧烈冲击下并没有崩溃,只是地盘有所缩小而已。相形之下,诺基亚、柯达等公司的基础核心业务就被新技术冲击得溃不成军。


毛泽东在谈到中国革命为什么要有一块根据地时说,根据地能让革命有喘息休息的地方,否则被敌人打得四处流窜没有喘息之机,迟早要被消灭的。


Windows、office就是微软的根据地,或者说是护城河,微软可以放心地躲在里面从容地构思未来,为转型进行充分的思考乃至试错。


十多年前,微软处于困境或者说瓶颈期时,当时爆出微软很多负面新闻,印象最深刻地就是说微软内部非常官僚僵化,人才纷纷外流到新兴的互联网科技公司,微软似乎就成了明日黄花了。当时KFL从微软跳槽谷歌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事后复盘,这些都是细节,都是支流。与新兴有活力的互联网科技公司比,微软自然有点老迈不灵活,但这是大公司都有的毛病,只不过在困难期被放大了。


站在投资者的角度,微软的基本盘、根据地还是在的,并没有崩溃,微软这家公司依然有焕发第二春的可能。


当然,只是可能。对于很多没有基本盘的公司而言,这种可能性都不会有。没有基本盘的公司转型,完全是赌博。


所以,微软即使在转型过程中,也没有崩盘,那几年股价虽然低迷,但不至于像苹果第一次失去乔布斯时那样不堪。


至于转型如今日这般成功,则是投资者没有想到的。


巴菲特说,投资要追求安全边际。什么是安全边际?从微软的例子看,就是核心业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有了这个,科技公司也有良好的安全边际。


微软主要是一家软件公司,其实软件公司比硬件公司具有更好的适应性。Facebook决定全面转向元宇宙,无论元宇宙通过什么样的硬件实现,它肯定是通过各种软件和程序实现的。


譬如微信,它现在就可以用在各种硬件之上:手机(不管是安卓还是苹果),手表,PC,智能汽车等等。软件是可以很方便地在各种硬件终端移植的。


软件被抛弃不会是因为硬件的改变,而是软件本身被用户抛弃了。


所以,只要人类有社交需求,而这个社交需求又可以通过微信这样的软件去满足,那么微信就是腾讯的基本盘。未来十年二十年,技术肯定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还是有很大把握说,到那时候人们依然需要通过某种软件社交,而这个软件很可能还是微信。


就像当年只要断定,PC依然是首选办公设备,而windows、office肯定依然是PC的标配。


所以,对于科技公司如何去评估其投资价值,很难,因为其业务变化会比较大,特别是与消费品公司比较。但要从变化中寻找不变。


一家科技公司如果有长期不变的东西,那这家公司就是值得投资的。巴菲特当年投资苹果,我相信也是看到了苹果不变的一面:手机未来几十年肯定还是存在的,也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建立在手机之上的苹果品牌和系统也就不可能有大的变化了。50年后手机还在,苹果的品牌地位就不会变。就像汽车品牌一样,一旦建立起来就很难被颠覆。


所以,如果还是抱着传统消费品公司的观点看科技公司,就觉得科技日新月异,科技公司没法进行价值评估,这也是巴菲特过去的观点。但是,巴菲特现在也改变了,他从科技公司的变化中看到了不变。


如果你能够看到一家科技公司不变的东西,那你就可以像投资消费公司一样投资科技公司。




免责声明:文中内容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本文登载于此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开思基金不作任何明确或隐含的声明或保证,且不承担信息传递的任何直接或间接责任。相关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广告、销售要约,或交易任何证券、基金或投资产品的建议。本内容中引用的任何实体、品牌、商品等不代表开思基金的投资实例。



重要声明

在继续浏览本公司网站前,请您确认您或您所代表的机构是一名“合格投资者”。“合格投资者”指根据任何国家和地区的证券和投资法规所规定的有资格投资于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专业投资者。例如根据我国《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合格投资者的标准如下:
 
一、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符合下列相关标准的单位和个人:
1、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单位;
2、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的个人。(前款所称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份额、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保险产品、期货权益等。)
 
二、下列投资者视为合格投资者:
1、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等养老基金、慈善基金等社会公益基金;
2、依法设立并在基金业协会备案的投资计划;
3、投资于所管理私募基金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及其从业人员;
4、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投资者。
 
如果您继续访问或使用本网站及其所载资料,即表明您声明及保证您或您所代表的机构为“合格投资者”,并将遵守对您适用的司法区域的有关法律及法规,同意并接受以下条款及相关约束。如果您不符合“合格投资者”标准或不同意下列条款及相关约束,请勿继续访问或使用本网站及其所载信息及资料。

投资涉及风险,投资者应详细审阅产品的发售文件以获取进一步资料,了解有关投资所涉及的风险因素,并寻求适当的专业投资和咨询意见。产品净值及其收益存在涨跌可能,过往的产品业绩数据并不预示产品未来的业绩表现。本网站所提供的资料并非投资建议或咨询意见,投资者不应依赖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及资料作出投资决策。
 
与本网站所载信息及资料有关的所有版权、专利权、知识产权及其他产权均为本公司所有。本公司概不向浏览该资料人士发出、转让或以任何方式转移任何种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