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思视点

公司成长性和规模无关

梁孝永康   2020-12-24


深耕港股·价值投资·长期回报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我投资的公司都是规模很大的成熟型公司,这样的公司还有成长性吗?树难道还能长到天上去!为什么不去投一些小市值的公司?这样才有成长空间。


初一听,这话很有道理,我开始也是这么认为的,就是感觉小公司更有成长潜力。这种感觉是正常的,大家都会有这样的感觉。看到一个小孩子,我们知道以后他会长大成人,看到一棵小树苗,我们知道以后它会长的很高大。小的总会长大,这似乎成为了我们心中的一个公式,也成为了我们的一种无意识的感觉。


只是感觉不见得是对的,我们还得去客观思考。一个小孩正常情况下都会长为大人,但一个小公司正常情况下是不会成为大公司的。中国民营企业的寿命不超过5年,你走在街上看到无数做买卖的店面,你走在城市中心的写字楼,全都是各种公司。再过5年你去看看,街上当年还在的店铺已经极少了,活下来的很大概率是大品牌的分店。写字楼的情况也差不多,你如果在一栋写字楼上班,你注意观察,也会看到这种现象,大公司还在,小公司已经换了一批又一批。


即使是已经上市的公司,那些小公司真正能成长起来的也是极少数,大部分都会沦为垃圾股,仙股。诚然,大公司都是由小公司成长起来的,但中国大公司也就这么多,大部分还是国企,靠资源垄断而存在,真正在市场拼杀中成长起来的大公司是更少。而小公司可能以百万计,在百万军中找出未来能成为将才的人,实属不易,99%的兵永远只是一个兵,并且你不知道他能不能在下一场战役中存活。商场比战场更残酷,战争总有结束的时候,但一个公司,每天都在市场中拼杀,永远不会停止,直到最后失败了,不存在了。


但是经不起从小变大的巨大诱惑,我们总是对小公司着迷,哪怕这个概率很小,因为回报率太高了。我们总想着找出下一个茅台,下一个阿里,腾讯......


从现有的大公司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小公司要变大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首先,要是一个规模很大的行业,大行业才能诞生出大公司,小行业即使你做到第一名,也不会很大。有些上市公司,你看着它市值只有200亿,感觉规模不大,搞不好以后成为几千亿呢?其实它所在的行业就不大,它已经是行业佼佼者了,这成长性比哪些现在就几千亿的企业也不会好到那里去。当然如果你在这公司市值只有5亿的时候就看出来了他以后可以做到200亿,那也是很厉害。所以说规模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规模要和同行去比,而不要和其他行业的巨无霸去比。有些公司市值只有200亿,但是在行业内已经是超级大公司了。所以不要看人家市值小,就觉得有发展潜力。


但是规模很大的行业也不是一开始规模就很大,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所有的行业都是从小到大发展起来的,大型公司要在自己的行业具有独特的竞争力,打败其他对手,然后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才成为了大公司,当然在坐时代顺风车的时候还在不断拼杀,永远不会停。这是第一种模式,也是绝大多数大型公司成长的路径,比如万科,格力。


一个小公司要成为大公司,如果你是在一个新的行业,甚至自己开创一个新的领域,比如阿里腾讯这些企业,最后随着行业规模的发展成为了巨无霸,这种就需要具备太多的条件了,就看你有无此等眼光了。这是第二种模式。


如果这个行业现在已经很大,而且有超级强大的公司霸占着,你一个小公司要杀进去,打败这些现有的大佬。除非你有颠覆性的技术或独特的商业模式。比如沃尔玛,拼多多,用自己独特的模式而崛起。这是第三种模式。


当然还有其他模式,但主要就是这几种情况。纵观A股几千家公司,90%以上的都是中小公司,在这90%里面,真正具备这几种情况的公司极少。大部分公司只是小,但并没有小出特色,和你一个做小生意的朋友差不多,你不要以为你朋友做的生意小,他就很有潜力。即使有些小公司具备这几种情况,最后真正成功的概率也及其的小,就看你有无此等商业眼光了。


日本的孙正义就是专门投资这些新领域,新技术的公司。但他的策略也不是单吊某一只,而是投资几百上千只。因为他明白他没有单吊某一只的眼光,实际上我也不认为谁有这种眼光,明白自己没有才是智慧。大家只看到他投资阿里成功了,取得了超级收益率,但是没看到其它90%的案例都失败了,或者收益不大,综合起来,其整体年化收益率也不高,好像是10%多。


其实绝大多数小公司并没有成长性,反而是抗风险能力非常弱,倒闭的可能性比大公司大的多。就好像你看到大街上那些做小生意的,并没有因为他们的生意小,就更有成长性,是一样的道理。


那么大公司就无成长性了吗?可能很多人会低估大公司的成长性。曾经我看到一个朋友给我留言,巴菲特投资的很多公司都盈利几十倍,现在A股的那些大公司已经这么大了,还有盈利几十倍的可能吗?


我忍不住要截取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中的一段话。


1938年在可口可乐问世达50年且早已成为代表美国的产品之后,财富杂志对该公司做了一次详尽的专访,在文章的第二段作者写到:每年都会有许多重量型的投资人看好可口可乐,并对于其过去的辉煌记录表示敬意,但也都做下自己太晚发现的结论,认为该公司已达巅峰,前方的道路充满险阻----巴菲特致股东的信1993年。


在1938年,可口可乐问世50年,创造了惊人的投资回报率,成为了当时美国的超级大公司,大家都觉得没啥成长空间了。而再过50年的1988年,公司又不知道翻了多少倍,巴菲特才投资可口可乐,此时可口可乐已经享誉全球,还有成长性吗?但是巴菲特又赚了几十倍。每次看到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中的这一段,我都不甚唏嘘。


不仅仅是可口可乐,巴菲特几乎没有投资初创型的小公司,他投资的都是在当时所在行业已经特别强大的公司,甚至是超级巨头的公司。比如华盛顿邮报,资本城,可口可乐,吉列刀片,富国银行,美国运通,苹果。甚至他收购的公司,比如喜诗糖果,内布拉斯家具店,虽然看起来规模不大,但是其都是地区性的公司,在自己所在地区的领域都是超级无敌的存在。但是这些公司的成长性似乎并不差,都带来了超级收益率。


不仅仅是美国,其实中国现在的很多大型公司,在十年前已经是行业翘楚,在当时来看也是超级大盘的存在,比如万科,格力,茅台,平安。十年前A股市值超过1000亿的公司都极少,现在呢,千亿太多了,万亿也不少。08年奥运会我去北京,我记得当时北京首富是百度的李彦宏,身价100亿。在全国排名他也是前几名的。现在呢?100亿的富豪在中国太多了,富豪榜上都排不上号。


时代发展太快了,现在你觉得大,十年后再看当年就是个小公司。同样你认为现在翻了十倍的公司已经很大了,没有发展潜力了。可是当这个公司在翻十倍之前,在当时它也是非常大的,在当时你也会觉得没潜力了。不要低估了时代。


但也不是所有的大公司都有成长的潜力,大公司也有没落的,被淘汰的,大公司能真正拥有长久竞争力并能保持成长的也是少数。我们投资大公司,并非偏好,而是大公司能提供更多的证据和线索让我们去分析其竞争力,去看懂。而相对一个新行业的小公司,能提供的线索就特别少,投资的成功率也就特别低。


也许我会投资新行业的小公司,但这个公司一定是在这个行业中具备了我能看懂的竞争力,其在这个行业已经具有极大优势,未来随着这个新行业的快速发展,这个公司会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也许我会投资200亿市值的公司,但也许这个公司已经是其所在行业的龙头,这也是个成熟的行业,我并不会因为它小,就认为它比格力或万科有更好的成长性。


成长是投资重要的一环,也是安全边际重要的一环,只要公司在成长,可以弥补很多投资时范的错误,比如买的有点高。同时成长也是取得超额投资收益最大的因素之一。但是如何看懂其成长性,也是最难的工作。


诚然初创型公司也许更有爆发潜力,但是可能性极少,而且你看懂的可能性更小。同时成长也不是一两天就能办到的,即使是阿里腾讯这样的企业,也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才成为大型公司。即使你在十年前就投资了,你也很难拿住,因为其中间有无数不确定性让你害怕的卖掉。连一个成熟的竞争力很明显的企业,股价受点波动,公司出点利空,你都害怕的赶紧卖掉。更何况是初创型的小公司,你能雷打不动持有十年享受其成长吗?


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能成长的都是少数。但相对来说,大公司是经过多年拼杀才走到这一步,其实力很强,抗风险能力更强,时代发展最受益的也是行业里的龙头公司。如果把中国500强和所有小公司做两个组合,我相信最后500强的成长性会更好,因为个别小公司的胜出弥补不了90%以上被淘汰的损失。


更重要的是,大公司的成长性我们更有分析的余地,其成长的逻辑性我们更有把握去看懂。成长性和规模并无关系,而要看其成长的逻辑所在,这也是我花了很多年才明白的道理。所以我投资时基本不关注公司市值和规模的大小,我并非喜欢投资大公司,而是我只投资我能看懂的公司。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本文登载于此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开思基金不作任何明确或隐含的声明或保证,且不承担信息传递的任何直接或间接责任。相关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广告、销售要约,或交易任何证券、基金或投资产品的建议。本内容中引用的任何实体、品牌、商品等不代表开思基金的投资实例。




重要声明

在继续浏览本公司网站前,请您确认您或您所代表的机构是一名“合格投资者”。“合格投资者”指根据任何国家和地区的证券和投资法规所规定的有资格投资于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专业投资者。例如根据我国《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合格投资者的标准如下:
 
一、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符合下列相关标准的单位和个人:
1、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单位;
2、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的个人。(前款所称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份额、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保险产品、期货权益等。)
 
二、下列投资者视为合格投资者:
1、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等养老基金、慈善基金等社会公益基金;
2、依法设立并在基金业协会备案的投资计划;
3、投资于所管理私募基金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及其从业人员;
4、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投资者。
 
如果您继续访问或使用本网站及其所载资料,即表明您声明及保证您或您所代表的机构为“合格投资者”,并将遵守对您适用的司法区域的有关法律及法规,同意并接受以下条款及相关约束。如果您不符合“合格投资者”标准或不同意下列条款及相关约束,请勿继续访问或使用本网站及其所载信息及资料。

投资涉及风险,投资者应详细审阅产品的发售文件以获取进一步资料,了解有关投资所涉及的风险因素,并寻求适当的专业投资和咨询意见。产品净值及其收益存在涨跌可能,过往的产品业绩数据并不预示产品未来的业绩表现。本网站所提供的资料并非投资建议或咨询意见,投资者不应依赖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及资料作出投资决策。
 
与本网站所载信息及资料有关的所有版权、专利权、知识产权及其他产权均为本公司所有。本公司概不向浏览该资料人士发出、转让或以任何方式转移任何种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