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大师彼得·林奇的避雷秘诀
2022-05-10
深耕港股·价值投资·长期回报
1990年彼得·林奇在事业巅峰时急流勇退,开始总结自己的投资经验,陆续写出《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战胜华尔街》《彼得·林奇教你理财》三部著作,轰动华尔街。
他在《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的第九章中,提到了六种“危险股”,让我们跟随这位投资大师,学习如何避免投资“踩雷”:
避开热门行业中的热门股
热门股票上涨得很快,总是会上涨到远远超过任何估值方法能够估计出来的价值,但是由于支撑股价快速上涨的只有投资者一厢情愿的期望,而公司基本面的实质性内容却像高空的空气一样稀薄,所以热门股跌下去和涨上来的速度一样快。
如果你没能聪明地及时脱手卖出的话(事实上,你已经买入这种股票就表明你肯定不会聪明地及早卖出),你很快就会发现你的账面盈利变成了亏损。
因为当热门股下跌时,它绝不会慢慢地下跌,也不会在跌到你追涨买入的价位时停留一段时间,让你毫发无损地卖出。
小心那些被吹捧成“下一个”的公司
事实上,当人们把某一只股票吹成是下一个什么股票时,这表明不仅作为后来模仿者的这家公司的股票气数已尽,而且那只被追随的楷模公司北将要成为明日黄花。
当其他的计算机公司被叫作“下一个IBM”时,你可能会猜到IBM将会经历一段困难时期,事实上IBM后来的确陷入了困境。现在大多数电脑公司都尽力避免成为下一个IBM,这也许意味着目前身处困境的IBM反而在未来有可能变得前途光明。
Circuit City(以前的Wards公司)成为一家成功的电器零售商之后,出现了一系列被称作“下一个Circuit City”的公司,包括First Family公司、Good Guys、Highland Superstores、Crazy Eddie以及Fretters。
Circuit City的股票从1984年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交易至今上涨了4倍,不知它用什么方法避免了重蹈IBM的覆辙,而所有被称为“下一个Circuit City”的公司的股票市值都比最初下跌了59%~96%。
避开“多元恶化”的公司
那些盈利不错的公司通常不是把赚来的钱用于回购股票或者提高分红,而是更喜欢把钱浪费在愚蠢的收购兼并上。
这种一心一意想要“多元化”的公司寻找的是具备以下特点的收购对象:
①收购价格过于高估;
②经营业务完全超出人们的理解范围。
这两点毫无疑问会使公司在收购后发生的损失最大化,“多元化”的最终结果变成了“多元恶化”。
基本上,每隔10年是一个轮回,公司似乎总是在两个极端之间进行折腾:
一个10年是大量收购疯狂地进行多元恶化(这时公司花费数十亿美元进行令人兴奋的大收购),接下来的另一个10年则是疯狂地大量剥离,进行瘦身重组(这时那些当初兴奋地被收购来的公司由于业绩表现并不令人兴奋而不得不远远以低于当初买入价格的价格被卖掉进行剥离)。
这种从兴奋地高价买入到失望地低价卖出的轮回现象就像人们把他们的帆船买来卖去一样。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这种愚蠢的收购和“多元恶化”唯一能够带来的两个好处是:
一是持有了被收购公司的股票;二是从那些由于“多元恶化”陷入困境而决定进行瘦身重组的公司中寻找困境反转型公司的投资机会。
在实践中,有时收购会产生协同作用,但有时不会。如果一家公司真的必须进行收购的话,它最好是收购与自己主业相关的公司。
那些现金充足且感觉自己实力强大的公司在收购中存在一种趋势:
收购出价过高,对收购的公司期望太高,而收购以后却管理不善。
那些被小声议论的股票也应该小心
我总是尽量提醒自己(显然往往并不成功),如果公司的前景非常美好,那么等到明年或者后年再投资仍然会得到很高的回报。
为什么不能暂时不投资,等到公司有了良好的收益记录可以确信其未来发展很好时再买入它的股票呢?
当公司用业绩证明自己的实力以后,仍然可以从这只股票上赚到10倍的回报,当你对公司的盈利前景有所怀疑时,看一段时间再做投资决定也不迟。
小心过于依赖大客户的股票
如果一家公司把25%~50%的商品都卖给了同一个客户,这表明该公司的经营处于十分不稳定的状态之中。
如果失去某一个重要客户会给一家供应商公司带来毁灭性的灾难,那么我在决定是否购买这只股票时就会非常谨慎。
因此购买这种过于依赖大客户的供应商公司的股票几乎不可能获得很大的投资成功。
小心名字花里胡哨的公司
对于投资者来说,施乐公司没有起一个像大卫干式复印机(David’s DryCopies)这样普通平凡的名字实在是太糟了,因为果真如此的话更多的投资人就会以怀疑的态度来认真分析这家公司了。
一家好公司的名字单调乏味,最初会让投资者闻而远之,而一家资质平平的公司如果名字起得花里胡哨却可以吸引投资者买入,并给他们一种错误的安全感。
免责声明:文中内容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本文登载于此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开思基金不作任何明确或隐含的声明或保证,且不承担信息传递的任何直接或间接责任。相关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广告、销售要约,或交易任何证券、基金或投资产品的建议。本内容中引用的任何实体、品牌、商品等不代表开思基金的投资实例。
重要声明
在继续浏览本公司网站前,请您确认您或您所代表的机构是一名“合格投资者”。“合格投资者”指根据任何国家和地区的证券和投资法规所规定的有资格投资于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专业投资者。例如根据我国《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合格投资者的标准如下: 一、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符合下列相关标准的单位和个人: 1、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单位; 2、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的个人。(前款所称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份额、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保险产品、期货权益等。) 二、下列投资者视为合格投资者: 1、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等养老基金、慈善基金等社会公益基金; 2、依法设立并在基金业协会备案的投资计划; 3、投资于所管理私募基金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及其从业人员; 4、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投资者。 如果您继续访问或使用本网站及其所载资料,即表明您声明及保证您或您所代表的机构为“合格投资者”,并将遵守对您适用的司法区域的有关法律及法规,同意并接受以下条款及相关约束。如果您不符合“合格投资者”标准或不同意下列条款及相关约束,请勿继续访问或使用本网站及其所载信息及资料。 投资涉及风险,投资者应详细审阅产品的发售文件以获取进一步资料,了解有关投资所涉及的风险因素,并寻求适当的专业投资和咨询意见。产品净值及其收益存在涨跌可能,过往的产品业绩数据并不预示产品未来的业绩表现。本网站所提供的资料并非投资建议或咨询意见,投资者不应依赖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及资料作出投资决策。 与本网站所载信息及资料有关的所有版权、专利权、知识产权及其他产权均为本公司所有。本公司概不向浏览该资料人士发出、转让或以任何方式转移任何种类的权利。